合观之,则不得以脉缓自汗为中风定局,更不得以脉紧无汗为伤寒而非中风矣。于此见逆冬气,则少阴不藏,肾气独沉,孤阳无附,而发为温病也。
故仲景以微细之病脉,欲寐之病情为提纲,立法于象外,使人求法于病中。又曰∶“少阴之阴,名曰枢儒。
如浮、大、滑、动、数之脉体虽不变,然始为有力之强阳,终为无力之微阳,知阳将绝矣;沉、弱、涩、弦、迟之脉,虽喜变而为阳,如忽然暴见浮、大、滑、动、数之状,是阴极似阳,知反照之不长,余烬之易灭也,是谓彻底看法。旧本俱作各半,今从宋本校正。
《经》曰“邪气来也,紧而疾,谷气来也,徐而和,”则又不得以迟数论阴阳矣。阴阳易之为病,本于厥阴之欲火。
暖水可多服,则逆者是冷水,热淫于内故不受寒。必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。
医以心下结为病不尽,而复下之,表热里寒不解,此协太阳病,外症未除,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。此两阳合明,气血俱多之部,故不妨微寒之而微利之,与他经亡阳之治不同,桂枝辛甘,走而不守,即佐以芍药,亦能亡阳;干姜辛苦,守而不走,故君以甘草,便能回阳。